第十七届读书节“我心中的图书馆”主题征文比赛优秀作品 第二期
图书馆——安顿心灵之所
作者:代利刚
我生于1980年代的皖南乡村,物质条件极为匮乏。那时吃饱饭是最为紧要的事,读书既奢侈又多余。我记忆里的第一本书,是我五岁时大哥从学校带回的一本图画书。跟着这本图画书我进了幼儿班,开始了懵懂的求学生涯。在那个课外书极为有限的年代,也不管能否看懂,我甚至连父亲订阅的《健康》杂志也不放过。再后来电视台一播放历史剧,我总会翻出姐姐的《中国历史三百题》一辨真伪。未读书前,足迹所到之处,目光所见的范围就是整个世界;是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扇通向遥远与未知世界的窗。儿时我最大的梦想,就是可以在一间装满书的房子里看书。
长大后,我才知道有一种装满书的房子是图书馆。直到上大学,我才第一次走进图书馆。我第一时间迫不及待地办好了借书证。只可惜当时学校的藏书不多,难以满足同学们旺盛的借阅需求。为此,学校图书馆规定学生每周只可以去图书馆借一次书。借书时学生不能到书架上找书,更不用说借书前先浏览图书的内容了,有点像现在的拆盲盒。学生在卡片柜里找到书的编号,拿着编号与书名请图书管理员去书架上找书。有幸借到了又确实是自己想看的书,那自然很好,如果借到的书不是自己想看的,当时也无法退还给图书管理员,最早也要到下周才能来还书。更多的时候,书架上没有我要借的书。这一等,最早也得下周才能到图书馆借书,然而下周到图书馆,等待自己的仍可能是失望而归。
校内借书不便,我只好把目光投向校外图书馆。幸运的是市图书馆距学校步行仅10分钟路程,藏书又很丰富。这里,除了周一闭馆,图书可以随借随还,基本实现了借书自由。可以自己到书架上找书,最令我兴奋的是可以在图书馆里看书。对爱不释手一时又无法在图书馆看完的书,还可以借回学校慢慢品读。不上课的时候或周末,我在市图书馆一泡就是半天。大二时学校的新图书馆落成了,藏书丰富了许多,借书也方便了很多。图书馆不仅陪我度过了青葱的校园时光,更帮我度过了人生中很多迷茫、艰难与成长的时光。
大学毕业后,我曾以梦为马闯荡过很多城市。在一座城市安顿之后,我便会到当地图书馆看书、借书。我一次次地远行异乡,身体和灵魂一次次地在路上,一次次地见世界。异乡的图书馆,一次次成了安顿我的心灵之所。
只要看两个地方就知道一所大学好不好,一是操场与体育馆有无肆意挥洒青春汗水的莘莘学子,二是图书馆有无静心读书的身影,一动一静蕴含着生命的力量与智慧。操场与体育馆负责野蛮其体魄,图书馆负责文明其精神,二者互为表里,相辅相成。从这一点说图书馆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与精神所在,引导学生追求独立之精神,自由之思想,自我培植完善人格,安顿我们的心灵。
人生的时间与阅历有限,而书里的人生是无限的,书能最大程度、最便捷地丰富我们的人生,感受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。读过了书里的王侯将相的风云变幻、贩夫走卒的悲欢离合、寻常百姓的人间烟火,对人生便有了更平和、从容的态度。
图书馆里有精彩的世界与奇思妙想,有一段段真实的生活,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,有伟大的智慧,有有趣的灵魂,她无边的世界可任凭灵魂旅行。四溢的书香,能让人放慢脚步、定神安心。世界越喧嚣、生活节奏越快,我们越需要安顿我们的心灵。无论沧海桑田,世事变迁,只要人类文明还在,图书馆就是能够安顿心灵的一方人间净土。
财务处 代利刚老师
END
责任编辑 |李京 蔡天泽
文字 | 代利刚
编辑 | 王丹 许康钰
图片来源 | 图虫网 代利刚